16
2025
-
09
成分对奶茶理化特性的影响:聚焦蛋白质 - 碳水化合物 - 脂肪相互作用
作者:

这是一篇关于 “怎么调奶茶更好” 的科学研究 —— 专门研究奶茶里的各种成分(比如茶浓不浓、用全脂奶还是脱脂奶、牛奶里两种蛋白的比例、两种糖的比例),对奶茶的 “营养多少”“稳不稳定”“好不好喝” 这些关键特性有啥影响,而且重点看了 “巴氏杀菌”(常见的低温杀菌)和 “浓缩”(比如做浓缩奶茶基底)这两种加工方式的影响。

先搞懂研究的核心问题:大家都爱喝奶茶,但之前没人说清楚 “茶加多少”“奶里的成分怎么配”,会怎么影响奶茶里的好东西(比如茶多酚,有抗氧化这些好处),以及奶茶会不会分层、变味。

1. 研究的 “奶茶配方变量” 有哪些?
简单说就是调了 4 个关键参数:
- 茶浓度
从淡到浓(1%~5%,比如 1% 就是 100 毫升水里泡 1 克茶,5% 就是泡 5 克);
- 奶茶类型
两种 ——“有脂肪的”(FM-T,比如用全脂奶做的)和 “没脂肪的”(SM-T,脱脂奶做的);
- 蛋白比例(C:W)
牛奶里的两种主要蛋白 —— 酪蛋白(C)和乳清蛋白(W),试了 70:30、80:20 这些比例;
- 糖比例(L:M)
奶茶里的糖 —— 乳糖(L,牛奶里天然的糖)和麦芽糊精(M,常用来增稠的糖),试了 90:10、80:20、75:25 这些比例。
2. 最核心的发现:哪些配方能让奶茶 “又有营养又稳定”?
(1)茶越浓,“好东西” 越多,但不能太极端
所有奶茶里,茶浓度越高,茶多酚(奶茶里的营养核心)就越多,尤其是加到 5% 茶的时候,茶多酚最多 —— 但要注意,5% 茶如果再浓缩,会让蛋白质和茶多酚粘成一团,反而有点影响稳定性。
(2)有脂肪的奶茶(全脂奶做的),比脱脂奶的更能保住营养
全脂奶里的脂肪像 “小保护罩”:一方面靠 “疏水作用”(脂肪不溶于水的特性)把茶多酚 “粘” 在蛋白质旁边,不让它流失;另一方面还能隔绝氧气,避免茶多酚被氧化破坏。
反观脱脂奶奶茶(SM-T),因为没脂肪,茶多酚容易和蛋白质粘得太牢,堆成小疙瘩( aggregation),虽然麦芽糊精能帮点忙 —— 形成一层 “水壳” 把茶多酚裹住,但整体还是没全脂奶保营养的效果好。
(3)最优配方找到了:5% 茶 + 9:1 糖 + 7:3 蛋白
研究发现,加 5% 的茶,再搭配 “乳糖:麦芽糊精 = 9:1”“酪蛋白:乳清蛋白 = 7:3”,这样的奶茶能保住最多的茶多酚,而且味道最协调 —— 既不会因为茶太淡没味,也不会因为成分不配导致分层、变苦。
3. 其他有意思的细节
(1)加热和浓缩对奶茶的影响
浓缩后茶多酚会更 “集中”(因为水分蒸发了),所以看起来茶多酚含量更高;
但 5% 的浓茶浓缩后,会让蛋白质和茶多酚堆得更厉害(因为分子太挤了),反而会让奶茶的稳定性下降(比如更容易分层)。
(2)奶茶的味道是怎么来的?
全脂奶奶茶(FM-T):因为脂肪加热会 “氧化”,会产生类似 “梨 / 香蕉的果香”“淡淡的油脂香”(比如 2 - 庚酮、2 - 壬酮这些物质);
脱脂奶奶茶(SM-T):没有脂肪,味道主要靠 “糖和蛋白质加热反应”(叫美拉德反应),会有 “柑橘香”“杏仁味”“焦糖味”(比如壬醛、苯甲醛这些物质)。
4. 总结
提供了 “科学配方”:想让奶茶既有营养(茶多酚多)、又稳定(不容易坏、不分层)、还好吃,就用 5% 的茶浓度,搭配 9:1 的乳糖和麦芽糊精、7:3 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,而且用全脂奶比脱脂奶更能保住营养 —— 简单说,就是 “茶浓一点、糖和蛋白配好、用全脂奶”,奶茶会更优质。


成分对奶茶理化特性的影响:聚焦蛋白质 - 碳水化合物 - 脂肪相互作用
2025-09-16
2025-03-01
2024-09-04